“粮菇定区轮作”模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关注焦点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丽
2025年11月4至5日,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自欧洲德国、英国、匈牙利、丹麦、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和国内24位专家学者,重点交流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农业养分管理、农业有机废弃物全量高值生物转化等关键技术。5至6日,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孔维丽研究员陪同欧方专家观摩了河南虞城、濮阳范县“粮菇定区区轮作”示范基地。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农业发展始终与“绿色”“高效”紧密相连。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精耕细作、轮作倒茬、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农业已经成为历史,以家庭为单元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业循环的农业形态被打破,越来越集约化的畜牧养殖造成种养循环破裂,用于垫圈的农作物秸秆成为废物;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改变了历史上的多元化种植,轮作倒茬的机会越来越少,正在动摇着土地用养结合的根基。新的农耕制度采用秸秆直接还田+大量施肥+旋耕等措施,引发土传病害加重、播种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量下降、碳排放增加等突出问题,影响了我省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构建农业循环的现代形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迫切需要,也是省农科院一直探寻的既能消化秸秆、又能改良土壤、还能让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孔维丽研究员将草腐食用菌(赤松茸)嵌入到粮食作物种植体系,以10亩地为1个单元,将10亩地秸秆集中到其中一亩地露天种植赤松茸,春季蘑菇收获后,菌渣就地还田种植玉米等秋粮作物,形成了粮菇定区轮作模式,该模式为秸秆找到了出路,为土壤找到了生路,为农民找到了财路,为政府找到了思路。
在虞城县粮-菇轮作基地,金隆菇业总经理利金战现场挖出两把土,轮作两年土壤颜色比常规种植加深1个色度,令欧洲专家十分惊奇,纷纷提问在短短两年时间是如何能将土壤有机质提升30%以上的,是如何做到的?在长期定位实验地,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孔维丽研究员,详细讲解了该模式消化秸秆、改良土壤、农民增收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

图1虞城粮菇轮作基地展板介绍
5吨秸秆经过10-15天简单好氧发酵,成垄状铺到一亩田种植赤松茸,11月份种植4月收获,5月中旬结束,平均亩产鲜菇2-2.5吨,生产菌渣2吨,免耕条件下种植玉米,播种时间提前20-30天,氮肥减施20%,磷肥减施50%,钾肥免施,土壤持水能力提升,秋季收获时间提前20天,躲避了秋雨玉米霉变风险,玉米增产27%,在氮肥不减情况下,种植户方圣坤家的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了6000株,亩均产量达到850公斤。冬季旋耕后种植的小麦,小麦出苗好,根系发达,养分利用率大幅提升,小麦田竞争性杂草减少38倍,小麦病害发病率5%以下,亩均增产29-36%。一年两季,亩均收入超万元。

图2欧方代表虞城赤松茸大田种植
在范县稻菇轮作基地,利用当地水稻秸秆和玉米芯冬季种植赤松茸,蘑菇菌渣还田种植有机水稻。试验田选取的是范县刘张枣坡没人愿意承包的一处低洼重度盐碱地,往年水稻和小麦都是400-500斤产量。项目组选择其中5亩作为实验田,当地负责人姚再祥向欧方专家介绍说,去年种植一季赤松茸,亩均产量4000斤左右,蘑菇收完菌渣直接还田,今年种植水稻按照农科院的要求没有使用化肥,夏季放了一些鸭子进去吃草和虫。稻穗金黄整齐,长势喜人,即将收获。省农科院水稻专家付景博士介绍说,粮菇轮作地块水稻产量比水稻-小麦轮作亩均增产340斤以上,亩均达到800斤以上,堪比高产田农户施肥水稻产量。这一结果令欧方专家和在场地方领导干部惊叹。

图3试验地水稻长势

图4范县稻菇轮作基地现场讲解
欧方英国洛桑研究所的Stephan Haefele 教授、奥胡斯大学的Pia Strunge 和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的Jürn Hildert Sanders教授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试验地现场,纷纷表示,河南粮菇轮作模式是中国基于自然养分管理的优秀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重新构建了种植业-菌物业循环利用模式。
本研究得到欧洲地平线计划、科技部中欧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国际合作及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