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害分类
1.非侵染性病害
病原是引起食用菌发病的最直接的因素。通常分为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两类,其各自引起的病害分别是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非生理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指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没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活动,导致食用菌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栽培措施不当或生长环境条件不良称为非生物因素,包括农药、生长调节物质使用不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过强或过弱、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pH过大或过小,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绝大部分个体都会发病。此外,非侵染性病害是不会传染的,只要环境得改善,通常都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2.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非生理病害或病原性病害)是指由于病原的侵导致食用菌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是生物的,具有传染性,称为病原物。病原物主要包括5种,分别是直细菌、病毒、线虫和黏菌。病原物直接从食用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体吸收养分,来补给自己的需要,构建自身,这样就阻碍了食用菌的常生理活动,出现的后果就是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侵染性病包括平菇黏菌病、木耳线虫病、病毒病、香菇病、褐斑病、双孢蘑菇白腐病等。寄主是指被病原物侵染的食用菌。环境、寄主和病原物等条件决定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根据病原物的不同,把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分成下面几类:
(1)真菌性病害
食用菌真菌性病害(图1-1)的病原物除了腐生菌外,绝大多数是霉菌类,还有不同程度的寄生性菌。这类真菌病原物以酒水、气流等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它们喜欢高湿、高温和酸性的环境
图1-1 食用菌真菌病害
(2)细菌性病害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病原物绝大多数是各种假单孢杆菌。它们喜欢高湿、高温、通气不好以及近中性的环境。通过气流、基质、水流、工具、操作和昆虫等传播。
(3)病毒性病害
此类病毒呈球形结构。此外,病毒粒子还有一些螺线形和杆状结构,与球形病毒相比较,螺线形和杆状病毒粒子较大。
(4)线虫性病害
线虫(图1-2)作为一类微小的原生动物、会侵害食用菌的子实体和菌丝体。在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线虫中,腐生线虫占大多数。它主要通过水流、基质和土壤传播。
图1-2 线虫
(5)黏菌性病害
黏菌是一种低等菌,为绒泡菌。茶树菇、木耳、草菇、平菇和香菇等食用菌会受其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