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时间
当前时间:
冬季蘑菇常见病害及发生原因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12-09 21:43:50    文字:【】【】【
    1、菌盖斑点病:
    自幼菇开始,菌盖上即“着生”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不一的斑点,其边缘大多整齐,也有不规则状斑点出现,该斑点随着菇体的发育而不断长大;斑点着生处,菌肉组织略呈僵化状态,影响口感及其品质,从而降低商品价值。该斑点病为细菌性侵染病害,发生原因多因喷水不当,使菌盖上附着水滴后,由于棚温低、通风差、水分蒸发量太小,水滴较长时间的覆盖,使得细菌趁机侵染,导致该表皮组织失色,形成斑点或斑块。该种斑点病对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并无太大影响,主要是影响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但是,作为一种侵染性病害,毕竟是病原菌在发生作用,因此,也应予以防治,否则,将会发生蔓延危害等问题。
  2、幼菇萎缩、死亡:
  幼菇刚刚完成分化时即开始发黄、变软,继而死亡,严重者在菌盖分化前的菇蕾阶段即已变色、死亡,至菌盖直径3厘米以上时仍有死亡现象,该类病症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或者说,几种不同的病原菌均可导致该病症的发生,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树枝状葡枝霉侵染后,往往在平菇菌柄基部发生白色菌丝,该菌丝的生长蔓延速度较快,适宜温度条件下3天~5天即完成对料面的包围或覆盖,继而包围子实体基部,并向菌柄方向延伸,染病子实体不发生畸形,也不形成病斑,随着病原菌菌丝的进一步扩大,菌丝蔓延至菌盖,使整株子实体失去活力,继之菇体变黄、变软、变褐,随后腐烂。第二种,侵染异形葡枝霉的子实体,与上述有相同的表现,但明显区别是无论在料面还是子实体上,直至菇体感病后死亡腐烂,也无病原菌的白色菌丝出现,并且,异形葡枝霉的生存温度条件要求较宽,10℃以下亦可发生。第三种,当菇棚感染疣孢霉后,明显特征是子实体向畸形方向发展,菌柄变粗,尤其基部膨大速度较快,相对菌盖比例明显变小,继之变软、死亡,在菇体表面变褐并渗出褐色酱油状液体。疣孢霉病原菌侵染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死亡的菇体发臭,这是与其它真菌性病害的重要区别标志。该类病害的发生原因,一是栽培环境恶化,菇棚周围的地面以及土壤中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二是菇棚使用前未能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一旦扣棚后,温度的适宜及水分较大而且通气性较差的情况下,病原菌渐趋活跃,加之栽培基料的营养相对丰富,给其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再者,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尤其日常管理中防范意识不强,给病原菌的蔓延危害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基体死亡、发臭:
  自菇蕾开始,至幼菇、至成菇均有死亡现象发生,其表现顺序一般是菇体变软、发黄、死亡、变褐,直至腐烂并发出恶臭气味,严重时菇棚内臭不可闻。该病症除前述疣孢霉危害外,主要是细菌性侵染所致,病原菌主要是假单孢杆菌、托兰斯假单孢杆菌或黄色单孢杆菌或伞菌假单孢杆菌等,发生原因主要是温度适宜且稳定、湿度较高、通气性差。
  4、菌盖边缘发白似有白色粉状物,形同灵芝的生长带。
  自幼菇至成菇均有该种现象,稍严重者,菇蕾阶段即有明显表现,菇体发育迟缓,菌盖粗糙,菌肉组织紧密,菇体明显变脆,这是典型的低温条件下的生理性病害。众所周知,即使低温型平菇,其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亦需5℃以上条件,但是,该温度只是子实体生长的下限水平,并不是最佳条件,一般低温品种(菌株)在15℃时表现最好,如果棚温始终保持在5℃~12℃的范围,有7℃的温差,则很可能发生该种现象。
广告位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奋发菌业商城 太康县奋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河南省食用菌网 河南省农技推广网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中国食用菌协会

周口食用菌网 太康奋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主办 豫ICP备16034035号-2

                           技术支持:太康县奋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